1.其夜,只闻得户外行人,奔走不绝,却都是上路逃难来的百姓,哭哭啼啼,耳不忍闻。
耳不忍闻

意思解释
基本解释不忍心听,形容情景十分凄惨。
出处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19卷:“却都是上路逃难来的百姓,哭哭啼啼,耳不忍闻。”
例子《中国的西北角 贺兰山的四边》:“其启行也,数日前号泣震地,耳不忍闻。”
基础信息
拼音ěr bù rěn wén
注音ㄦˇ ㄅㄨˋ ㄖㄣˇ ㄨㄣˊ
繁体耳不忍聞
感情耳不忍闻是中性词。
用法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凄惨的场面。
近义词惨不忍闻
字义分解
耳不忍闻造句
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
- 宁为鸡口,无为牛后(意思解释)
- 趁火打劫(意思解释)
- 敌众我寡(意思解释)
- 吸血鬼(意思解释)
- 不骄不躁(意思解释)
- 逢人只说三分话(意思解释)
- 顾后瞻前(意思解释)
- 头面人物(意思解释)
- 倒冠落佩(意思解释)
- 巧上加巧(意思解释)
- 民不畏死(意思解释)
- 鸡胸龟背(意思解释)
- 兄弟阋墙,外御其侮(意思解释)
- 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(意思解释)
- 三个臭皮匠,合成一个诸葛亮(意思解释)
- 战战业业(意思解释)
- 有求必应(意思解释)
- 斗南一人(意思解释)
- 了如指掌(意思解释)
- 坐以待毙(意思解释)
- 足不出门(意思解释)
- 暴露无遗(意思解释)
- 饿殍满道(意思解释)
- 朝升暮合(意思解释)
- 牛衣对泣(意思解释)
- 现实主义(意思解释)
- 始终一贯(意思解释)
- 见所不见(意思解释)
※ 耳不忍闻的意思解释、耳不忍闻是什么意思由字典易提供。
相关成语
成语 | 解释 |
---|---|
壮气吞牛 | 形容气势雄壮远大。 |
豆萁燃豆 | 比喻兄弟相残。 |
任人唯亲 | 任:任用。唯:只。任用人不管德才怎样;只用和自己关系亲近的。 |
痛定思痛 | 悲痛的心情平静下来以后;回想遭受痛苦的情景;让人震撼;也让人警醒。形容所受痛苦的沉重;含有警醒的意思。痛:悲痛;哀苦;定:平静。 |
干干脆脆 | 痛痛快快,干净利索。 |
柳暗花明又一村 | 原形容前村的美好春光,后借喻突然出现新的好形势。 |
晓以大义 | 晓:使人明白。把道理对人讲清楚。 |
宁为鸡口,毋为牛后 | 比喻宁居小者之首,不为大者之后。同“宁为鸡口,无为牛后”。 |
喟然长叹 | 喟然:叹气的样子。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气。 |
蝶粉蜂黄 | 指古代妇女粉面额黄,妆扮美容。 |
到此为止 | 以这里为界限。 |
作乱犯上 | 犯:冒犯。违抗尊长或朝廷,为悖逆或叛乱的行为。 |
望而生畏 | 看着就害怕。生畏:害怕。 |
己溺己饥 | 亦作“己饥己溺”。语出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禹思天下有溺者,由己溺之也;稷思天下有饥者,由己饥之也,是以如是其急也。”后因以“己溺己饥”或“己饥己溺”谓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,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。 |
目不斜视 | 眼睛不往旁边看。形容目光庄重;神情严肃。 |
黑不溜秋 | 形容黑得很难看。 |
国泰民安 | 泰:太平。国家太平;人民生活安定。 |
阳春白雪 | 阳春;白雪: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;后来泛指高深的;不通俗的文学艺术。 |
叽叽喳喳 | 语音杂乱。 |
通今达古 | 同“通今博古”。 |
读书种子 |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。 |
兵戎相见 | 兵戎:武器。以武力相见。指用战争解决问题。 |
欧风美雨 | 比喻来自欧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袭。 |
拨乱济危 | 平定乱世,救济危难。亦作“拨乱济时”。 |
半新不旧 | 半:二分之一。指不新不旧。 |
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| 鸳鸯:鸟名,比喻夫妻。乔太守审理案件时将错就错,乱点鸳鸯,将三对夫妻相互错配。比喻胡乱指挥。 |
以夷制夷 | 夷:旧时泛指外族或外国。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;使其相互冲突;削弱其力量。 |
繁荣富强 | 繁荣:(经济或事业)蓬勃发展;兴盛;富强:(国家)生产丰富;力量强大。形容国家兴旺发达;富足强大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