罄竹难书的成语故事


罄竹难书

拼音qìng zhú nán shū

基本解释罄:尽;竹:指可供制成竹简的竹子;书:写。用尽竹子也难以写完。后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。多形容罪恶累累。

出处《旧唐书 李密传》:“磬南山之竹,书罪未穷;决东海之波,流恶难尽。”


罄竹难书的故事

李渊自从在太原起兵以后,自任为大将军,积极地向隋军进攻。

这个时候,突厥的力量很强,李渊因为一方面担心突厥坏事,一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剽悍的胡马,所以听从别人的建议,向突厥的始毕可汗谈和,双方约定:“若得攻入长安,民众土地归于唐,金玉缯帛归于突厥。”

李渊为争取人心,大开粮仓,救济灾民,并且乘机招募义兵。然而,这些义兵都是乌合之众,没有经过检阅练习,所以带领起来万分辛苦。

此时,李密在现在的河南省东部,拥有极大的力量,而且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檄文声讨隋炀帝,其中的名句有“罄南山之竹,书罪无穷;决东海之波,流恶难尽。” 这句话的意思是,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,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。罄是用尽的意思。用东海的滔滔大水,也洗不完炀帝的罪恶。以后我们形容罪状之多,写都写不完,称之为“罄竹难书”,这就是此句成语的由来。

自从这一篇檄文一出,海内轰动,人人传阅,李密的声势如日中天,各地反隋的领袖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纷纷上表,劝请李密即天子位,李密却以为洛阳尚未拿下,还不必急在一时。

因为李密的声势浩大,所以李渊想要来拉拢他,遣使通书。李密自以为力量雄厚,要求李渊率领步骑数千到河南来,当面缔结盟约,由李密自任盟主。

李渊不敢得罪李密,却又不想跑到河南去。他笑着说:“李密这个人如此夸矜自大,我正准备进兵关中,如果一口回绝他,等于平白又多了一个敌人,不如拍拍他的马屁,使他更为骄傲,然后再慢慢观看鹬蚌相争,好来坐收渔利。”

于是,李渊就命令温大雅回了一封书信给李密,信上说:“天生万民,必有司牧,当今能为司牧,作为天子者,除了你还有什么人?老夫年逾知命 知命为五十岁 ,没有这个野心了。愿意跟着大弟你,攀鳞附翼。”

李密见到信,看得眉开眼笑,乐不可支。从此,对李渊深信不疑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罄竹难书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素昧平生 唐 段成式《剑侠传 郭伦观灯》:“素昧平生,忽蒙救护,脱妻子于危难,先生异人乎?”
前因后果 梁 萧子显《南齐书 高逸传论》:“史臣曰:‘今树以前因,报以后果,业行交酬,连琐相袭。’”
翻箱倒柜 明 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:“翻箱倒笼,满屋寻一个遍,那有些影儿。”
筋疲力竭 唐 元稹《有酒》诗:“精卫衔芦塞海溢,枯鱼喷沫救池燔。筋疲力竭波更大,鳍焦甲裂身已干。”
说雨谈云 元·汤式《赏花时·送友人观光》套曲:“弄柳拈花手倦抬,说雨谈云口倦开,须发已斑白,风流顿改。”
前瞻后顾 清·梁章钜《归田琐记·七十致仕》:“死期将至,尚留金紫之班,而必至日暮途远,夜行不休,前瞻后顾,无所栖归,不亦太可怜乎!”
难以置信 马克·吐温《竞选州长》:“当真把我的名字牵连到这个不名誉的嫌疑上面,一时实在令人难以置信。”
连编累牍 清 魏子安《花月痕》第三回:“虽终日兀坐车中,不发一语,其实连编累牍也写不了他胸中情绪。”
大树将军 《后汉书·冯异传》:“诸将军并坐论功,异常独屏树下,军中号曰‘大树将军’。”
没里没外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56回:“若一味只管没里没外,不与大人争光,凭他生的怎样,也是该打死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