步调一致的成语故事


步调一致

拼音bù diào yī zhì

基本解释步调:走路时脚步的大小快慢。比喻进行某种活动;采取同一步骤;同一方式。

出处毛泽东《整顿党的作风》:“在这种种方面,都应该提高共产主义精神,防止宗派主义倾向,使我们的党达到队伍整齐,步调一致的目的,以利战斗。”


步调一致的故事

成语“步调一致”源于古代军事,原指军队行进时步伐和节奏一致,后来引申为行动一致,协调统一。下面,就让我们通过一则故事来领略一下这个成语的内涵。
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个名叫协同的小村庄,村子里的居民们和睦相处,生活美满。然而,这样一个美好的村庄却有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,那就是村子里的道路凹凸不平,每当下雨天,泥泞的道路让村民们寸步难行。
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村子里的长者们决定修筑一条平坦的道路。可是,修路工程浩大,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,如何才能让村民们齐心协力完成这个任务呢?

长者们苦思冥想,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。他们决定把村民们分成若干个小组,每个小组负责修筑一段道路。为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,长者们还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制度:每个小组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自己的任务,而且各个小组之间要相互配合,步调一致,不能有任何拖延。

修路工程开始了,村民们积极响应,纷纷投入到修路工作中。然而,在工程进行过程中,问题接踵而至。有些小组因为地势原因,进度缓慢;而有些小组则因为人手不足,任务无法按时完成。这样一来,整个修路工程陷入了困境。

长者们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。他们意识到,要想顺利完成修路工程,必须让村民们真正实现步调一致。于是,他们决定采取以下措施:

首先,长者们对各个小组进行了调整,将人手不足的小组与进度缓慢的小组进行合并,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。

其次,长者们还加强了对各个小组的监督,定期检查工程进度,及时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。

最后,长者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,教育村民们要团结协作,共同为修路工程贡献力量。

在长者们的努力下,村民们逐渐实现了步调一致。各个小组紧密协作,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一条平坦的道路终于修筑完成了。

道路修好后,村民们欢呼雀跃,感激之情溢于言表。他们明白,正是因为实现了步调一致,才使得修路工程得以顺利完成。从此,协同村子里的人们更加团结,共同为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努力。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只有实现步调一致,才能战胜困难,取得成功。无论是在古代军事战争中,还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,步调一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。只有团结一致,齐心协力,才能战胜一切困难,实现共同的目标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步调一致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齿牙为祸 《史记 晋世家》:“初,献公将伐骊戎,人曰:'齿牙为祸。'及破骊戎,获骊姬,爱之,竟以乱晋。
舍安就危 宋·苏舜钦《上范希文书》:“延州逼近贼锋,而能舍安逸以就危隘,虽古人不逮也。”
快马加鞭 明 徐姬《杀狗记 看书苦谏》:“何不快马加鞭,迳赶至苍山,救取伯伯。”
力小任重 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德薄而位尊,知小而谋大,力小而任重,鲜不及矣。”
不二法门 《维摩诘经 入不二法门品》:“如我意者,于一切法无言无说,无示无识,离诸问答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”
志满意得 宋 陆九渊《与刘伯协书》:“当无道时,小人在位,君子在野,小人志得意满,君子阨穷祸患,甚者在囹圄,伏刀锯、投荒裔。”
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 陆游《游山西村》诗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”
德容言功 语出《礼记·昏义》。见“德言容功”。
晓以大义 吴玉章《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》第十四篇:“林时爽误信其中颇有党人,合欲晓以大义。”
名重一时 宋·释惟白《续传灯录》卷二十七:“师住径山时,名重一时,如侍郎张公子韶,状元汪公圣锡少卿、冯公济川俱问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