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mín zé
注音ㄇ一ㄣˊ ㄗㄜˊ
繁体民則
⒈ 人们行为的准则。
⒉ 治民的方法。
⒈ 人们行为的准则。
引《书·君牙》:“弘敷五典,式和民则。”
《国语·晋语五》:“今 宋 人弑其君,是反天地而逆民则也。”
《艺文类聚》卷三八引 汉 崔瑗 《南阳文学颂》:“我国既淳,我俗既敦;神乐民则,嘉生乃繁。”
⒉ 治民的方法。
引《国语·楚语上》:“是知天咫,安知民则?”
韦昭 注:“咫,言少也。此言少知天道耳,何知治民之法。”
1.张之洞筹办的广雅书院破除了旧科举制度,设务实课程,“砥砺名节,关心时务,吸收新知,并使他们能出仕则为国家栋梁,为民则成为社会中坚”。
2.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。
3.而教民则"以入教为护符,尝闻作奸犯科,讹诈乡愚,欺凌孤弱"。
4.当地渔民喜欢使用小眼渔网,一网撒下去,大鱼小鱼全上来,渔民则享受这种满载而归的喜悦。
5.三年不翅,将以长羽翼;不飞不鸣,将以观民则。虽无飞,飞必冲天;虽无鸣,鸣必惊人。
6.小泉光彩夺目的5年任期目前看来有如黄金年代,之后的日本政治一直破败不堪:政党分歧,政客平庸,选民则是疑惑失望。
7.结果在格瓦拉治下,一年以内古巴比索几乎贬值成废纸,古巴的糖、牲畜、雪茄、镍矿等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,古巴人民则用起了粮食配给卡。